人民币稳定币破冰在即:路透社独家披露政策转向,与数字人民币的深层冲突 | 币圈工具站

LOADING

人民币稳定币破冰在即:路透社独家披露政策转向,与数字人民币的深层冲突

人民币稳定币破冰在即:路透社独家披露政策转向,与数字人民币的深层冲突

北京时间2025年8月20日,路透社发布独家报道称,中国高层正审议一项允许发行人民币稳定币的试点计划,此举被视为对美元稳定币全球垄断的突围之战。消息人士透露,国务院将于本周末(8月底前)决定是否批准该政策,并可能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(8月31日开幕)上释放关键信号。

一、路透社报道核心:政策转向的四大突破

1. 历史性逆转 中国拟首次允许金融机构发行锚定离岸人民币(CNH)的稳定币,打破2021年加密货币全面禁令的立场。此举直接回应美元稳定币(USDT/USDC)垄断全球99%市场的现实(国际清算银行2025Q1数据)。
2. 战略紧迫性 美元霸权碾压: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跌至2.88%(SWIFT 2025年6月),而美元稳定币单日结算量超万亿美元。 制度突围窗口:美国《GENIUS法案》已为美元稳定币构建全球合规框架,中国亟需政策跟进。
3. 试点路径

地点 载体 时间表 香港 持牌金融机构发行 2025年Q4启动 上海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协同 2026年Q1对接

1. 风险防火墙 央行将强制要求: 100%离岸人民币储备金(禁止商业票据、企业债) 实时链上交易监控接口(向央行开放数据权限) 单日跨境流动上限(传拟设50亿元人民币)

二、人民币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:不可调和的三大冲突

冲突本质:私营资本跨境便利化 vs 国家货币主权管控

维度 人民币稳定币 数字人民币(e-CNY) 矛盾焦点 信用基础 企业商业信用+离岸CNH储备 中国人民银行主权信用 企业债潜在风险冲击主权信用 跨境逻辑 突破资本管制(点对点链上转移)强化资金监控(全链路穿透式管理) 监管套利 vs 金融安全 技术架构 公链发行(全球开放生态)私有链闭环(央行主导节点) 数据主权归属冲突

深层冲突解析

1. 货币政策撕裂 当央行通过e-CNY降准0.5%释放流动性时,人民币稳定币可能通过离岸市场形成年化12-18%的套利黑市(参考香港CNH HIBOR利率)。例如境内企业以3%利率获取贷款→兑换稳定币转移离岸→存入港交所高息产品,直接架空央行调控。
2. 监管管辖权真空 e-CNY的「账户分级监控」在稳定币场景失效:用户将e-CNY兑换为稳定币→经混币器跨链转移→离岸兑换美元。全程脱离央行监控,违反《外汇管理条例》第22条,却因链上匿名性难以追责。
3. 国际化路线内耗 e-CNY战略:依托央行数字货币桥(mBridge)与盟友共建清结算网络(当前仅覆盖沙特、阿联酋等7国); 稳定币路径:借助Coinbase、币安等全球交易所渗透零售场景(覆盖178国)。 二者形成资源分流,恐导致人民币国际化力量分散。

三、政策前景预判:共生还是剿灭?

1. 短期妥协方案 央行可能强制稳定币发行方: 接入e-CNY清结算通道(实现资金流监控) 缴纳20%流动性储备至央行账户(仿效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)
2. 中长期替代策略 e-CNY加速升级「可编程货币」功能: 2026年开放智能合约平台(支持跨境贸易自动结算) 在多边央行桥中整合稳定币清结算模块
3. 终极风险:监管核爆 若稳定币引发资本外流激增(如单月超300亿元),央行可能援引《反洗钱法》第26条: 冻结发行方境内关联资产 将私人稳定币交易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

结语:货币主权的攻防战

路透社披露的人民币稳定币计划,本质是技术全球化与国家金融主权间的艰难平衡。若处理不当,e-CNY与稳定币的冲突将演变为“境内管控”与“离岸失控”的制度性分裂。决策层必须在月底的审议中回答核心命题:究竟要一个完全可控的内循环数字人民币,还是一个冒险突围却可能侵蚀主权的人民币稳定币?这场货币实验的终局,将定义人民币国际化的生死边界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